欢迎访问榆林妇女网! 2025年09月26日 星期五
当前页面为预览状态,未审核文章将不会在前台展示
首页 / 基层动态 / 正文

神木三名农村妇女勇挑重担矢志创业的动人故事

  在神木县北部农村,有这样三名孝敬公婆,矢志创业的新时代农村妇女:她们用高尚的情怀,演绎着人世间的真爱亲情,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用一颗不甘落后、消灭贫穷的心,奋发创业,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女能手

发布时间:2011-03-10 17:00 来源:榆林市妇联 浏览次数:1161
【字体: 打印

  在神木县北部农村,有这样三名孝敬公婆,矢志创业的新时代农村妇女:她们用高尚的情怀,演绎着人世间的真爱亲情,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用一颗不甘落后、消灭贫穷的心,奋发创业,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女能手。

    她们的勤劳与实干、她们的朴素与美德、她们的大爱与智慧,在当地广为传颂,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盛开在黄土地上的三朵姐妹花”。

    李爱文:背着丈夫创业的女人

    1991年3月,年仅28岁的刘拴和只身到内蒙古乌海市民星煤矿下井当炮工时发生意外,等到李爱文知道时,丈夫已经成了一名大小便失禁、高位截瘫的残疾人。

    三个月的医院治疗刘拴和的病情还未见好,认了命的李爱文从矿方领到仅有两万元的象征性的补偿费,将丈夫从乌海接回。将近半年的时间里,刘栓和只能躺在炕上,李爱文每天不仅要帮着接大小便,就连喝水、吃药也要一勺一勺喂。怕他身体萎缩,每天要给刘拴和擦洗、翻腾几遍身子,还要背着丈夫晒太阳。家里条件有限,加之营养不良,一段时间后,刘拴和背上的肌肉硬是被固定在胸脊椎的钢板蹭破,开始流血、化脓。由于手里缺钱,李爱文没有办法带丈夫到医院治疗,只好买来纱布等简单的医用物品,细心为丈夫消毒、清洗。一年后,背着丈夫去榆林康复医院取出钢板,化脓的伤口才逐渐好转。也许是爱心感动了病魔,在李爱文的精心照料下,丈夫不断康复,在他人的帮助下竟然坐在轮椅上。

    刘拴和瘫痪时,李爱文年仅26岁,大女儿5岁、小儿子才1岁。这时,一些亲戚朋友纷纷劝说她离开丈夫,找个健康的人一起生活。李爱文苦笑着说:“儿女都还小,我怎么舍得抛下他们不管呢,再说丈夫又这么个样子,我哪能离开呀。”亲戚看她如此坚决,就不再言语了。

    在李爱文的悉心照料下,刘拴和伤势逐渐好转,但身体抵抗力却很弱,每次吃饭必须严格控制,不能多吃一点,不然就会引发拉肚子、感冒发烧,且每天必须吃各类抗生素药品,否则就会感染其他疾病。

    为了解决药费和孩子的生活费用问题,被逼无奈的李爱文带着丈夫来到镇上开了家百货门市。由于经营有方,小店生意也还红火。但每逢李爱文外出采购货物,丈夫却无人照顾。没办法,李爱文只得将店转让。随后,她又在离娘家较近的榆阳区小豪兔乡,花4000元买了一家店面,不想却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刘拴和的家人朋友们误以为,李爱文是在转移家产,之后就会害死刘拴和。他们质问李爱文,到底安的什么心。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周围有人开始闲言闲语,说她有了外遇。只要有男人和她拉上几句话或来她店里买货,就会有人瞅着她的背影指指点点,说她“不对劲儿了”。

    虽然闲言不断,但李爱文仍一如既往苦心经营着小店。一次,她安顿好丈夫后,只身到西安购货。为了节省饭钱,她在家烙了厚厚一沓面饼,装了一大壶开水,饿了就啃几口,渴了就喝冷开水。买票时,她就挑最便宜的座位买。短短几天,李爱文的两个脸颊肿得像起面馒头。回到家,刘拴和见了,心疼得直掉眼泪。

     李爱文的店虽然勉强经营着,但由于撤乡并镇后,生意逐渐冷淡,靠店里的收入已无法满足孩子们的学费和丈夫的药费。

    2005年,受在内蒙古某畜牧局工作的弟弟李勇的启发,李爱文决定带着丈夫回村养猪致富。养猪所需经费,都是以亲戚朋友们的名义,才从银行拿到了贷款

    在弟弟的帮助下,李爱文从北京调回两头杜洛克公猪和10头大白、长白种猪。为了省钱,她从不雇人,自己一边养猪一边种田;为了省钱,她还学会了劁猪,打针。

    李爱

 
文家有12亩地,在严重缺乏劳力的情况下,她还向邻村承包了4亩地。每天天朦朦亮,她就起床下地,忙上几个小时后,又赶回家照顾丈夫、给猪添食。忙里忙外,一天只吃一顿饭,加之劳累过度,李爱文得了严重的胃病。

    到了母猪产仔期,李爱文更忙了。起初由于自己不懂母猪产仔,产下的好几头猪仔被母猪压死。为减少损失,到了产仔期,李爱文每天晚上就守在猪圈。邻里戏称她是“猪团长”。

    去年养猪进入低潮,价格下降,波动大,许多养殖户都缩小规模。只读过小学三年级的李爱文却逆向经营,人家淘汰母猪,她却储备母猪,购买养猪设施。一年间她投资50多万元,新修3排全封闭标准化养殖厂房,并将母猪由原来的几十头扩充到110头。今年规模扩大后,李爱文的猪厂凭借良好的信誉,成为周边市场,包括东胜等地的种猪繁育基地。

    李爱文的事迹引起省市领导关注,2009年12月在全省宣传部长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她被评为“全省孝老爱亲模范”典型;先后被市、县评为“和谐家庭”、“双学双比”女能手、“劳动模范”。她的故事还被当地电视台改编成话剧《女人不哭》,频频上演,这个平凡的农村家庭,用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激励着更多的家庭追求幸福、追求和谐。

    刘小燕:为救公公跪地借钱

    锦界镇公草湾村妇女刘小燕,身残志坚,孝敬父母情深意重。当小姑子面临辍学时,她毅然担负起了责任;当公公看病需要巨额医药费时,她东挪西借。为了还款,她又奋发图强,学手艺搞养殖,上演了一曲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催人奋进的创业歌。

    两岁时,刘小燕不幸身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右腿残疾。12岁那年,父亲又突发疾病去世。2001年,母亲突然得了疾病卧床不起,作为家里的长女,高中仅上了一年半的她,不得不辍学回家,一边伺候母亲,一边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母亲病愈后,正赶上县上报招民办教师,对读书还报有希望的她,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代课教师资格证书,当上了一名人民教师。在从教的几年当中,刘小燕得到了学校和家长的一致好评,曾多次获得“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的殊荣。2007年,由于教师趋于饱和,神木县整体清退民办教师。面对政策性清退,虽然刘小燕非常钟爱三尺讲台,但她没有抱怨,觉得自己文化水平低,把岗位让给高学历的教师,也是对孩子们的一种责任。

    2005年刘小燕与公草湾村青年高雄相爱并结婚。刚进家门不久,就让刘小燕遇到一件难事。2006年小姑子考入大学,可一贫如洗的婆家因为筹不起每年几千元的学费,就劝女儿放弃这一机会。同样因经济困难而弃学的刘小燕,听说后心里很不是滋味,自己还是婆家老大,再不能让小姑子步她的后尘。刘小燕找到公公和婆婆,拍着胸脯说,“不能让妹妹失去这一机会,我来供她上学”。说话容易,可几千元的学费,去哪里找呢?没有办法,刘小燕只好把自己结婚的嫁妆和当民教的全部积蓄拿出来。小姑子如愿以偿顺利入学,圆了大学梦。

    2008年,年仅49岁的公公突患心血管甲层动脉瘤住院,几经周折转入省人民医院治疗。在住院时,医生告诉家人说,要做好思想准备,患者的病很严重,要想治疗,手术费需要12万元,加上其他治疗费用怎么说也得小20万元。此时拮据的家里连2万元也拿不出来,哪里还能承担起20万元的医药费呢!婆婆担心人钱两空,担心高昂的医药费连累儿子,流着泪力主放弃治疗,六神无主的丈夫也没了主意。可从小失去父亲的刘小燕明白婆婆的艰难,她握着婆婆的手说:“爸治病的钱咱们去筹,只要有希望,我们就不能放弃。”

    第二天,由婆婆、丈夫照顾命在一悬的公公,刘小燕只身返回家里筹措手术费用。找亲戚借、找朋友贷,抹开面子和曾经的学生家长借,可仅仅凑够了5万元,还远远不够。想到远在西安的丈夫一次又一次的催问电话,想到公公还等她筹钱去救命。她就挨家挨户去和村里的大叔大婶借,可有些人担心数目太大,不敢借给她。情急之中的刘小燕,双膝跪在了村里人面前,恳求借钱给公公做手术。一个过门不久的媳妇,能有这样的举动,再次深深地打动了左邻右舍和亲戚朋友,大家你三千、我五千,纷纷倾囊相助。村支书田文昌含着泪将4万元积蓄递在她手中,王二婶把卖鸡蛋收集的几百元也拿来了。三天时间,刘小燕四处求人,终于凑够20万元救命钱。有了钱,公公的手术也如期进行。也许是老天怜悯这个多灾多难的家庭,刘小燕努力换来了喜讯,公公的手术做的非常成功!康复回家的公公,逢人便说,是刘小燕把他从死神手里抢回来的,如果没有这个好儿媳,恐怕自己的这条老命早丢了。刘小燕却说,儿媳妇就跟女儿一样,这点事儿是自己应该做的,真正应该感谢的应该是左邻右舍的好心人。

    人生在世,信誉当先。面对欠下的巨额债务,刘小燕决心凭借全家的努力早点还清。从此,丈夫开个农用车四处打工,刘小燕在家里喂猪喂羊、下地干农活。2009年喂了10头猪,20只白绒山羊,120只土鸡,种了六亩长柄扁桃。她还听人说,绣十字绣可以卖大价钱,于是就利用晚上时间开始学十字绣,凭借着灵巧的双手和聪明的才智,一年多时间她的毛线编织手工制品受到人们的青睐,并被推上了杨凌农高会。可靠小打小闹式的苦熬苦挣,根本无法一下子还清欠款,也难以改变家庭经济困境。

    2010年5月,凭借神木县妇联开展“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刘小燕开始走规模养殖獭兔和黑山羊的致富路子。为了节省开支,刘小燕搬过石头、垒过墙,不顾自己身有残疾,一瘸一拐的和爱人每天等工人收工后开着农用三轮去河沟里捡石头。一天,天下起了小雨路有些滑,三轮车装着满满的一车石头上不去,刘小燕就跟过去推,这一推不要紧,车上的石头重重的压在了她的肚子上,一阵疼痛后她失去了知觉。等她醒来时已经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婆婆哭着说,你怀孕了,咋的连自己也不知道。此时,刘小燕才明白,自己只顾修建厂子,没注意身体,怀了两个多月的“孩子”没了。

    厂房修到一半时,因为缺钱,无法买进水泥。正在焦急关头,一名她曾教过的学生家长给她送来了水泥。厂房建起后,一些以前教过的学生家长跑来参观,发现虽然叫厂子,但办公室无桌椅,空荡荡的。于是,这些学生家长自发为她添置了办公桌、沙发、书架等价值近万元的办公设备。听到刘小燕建厂困难,神木县领导、县妇联、锦界镇等各级领导也积极帮助刘小燕协调争取贷款及其扶持资金,结对帮扶她的杜爱莲也给她赊销了150只兔子。就这样,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刘小燕陆续筹资70多万元,用两个多月时间修起了兔棚10间、羊圈10间、产仔棚2间、饲料加工房4间、库房1间,占地面积约六亩。并注册成立了锦界镇公草湾村富源养殖有限公司,并从宁夏盐池、子洲等地引进黑山羊80只、白绒山羊120只,养种兔50只,还订购了饲料粉碎机和成型机。

    刘小燕说,她养殖的獭兔是一种繁殖力强、生长快、易管理、以吃草为主的食草型动物,投资少、易周转、效益高。而黑山羊,是“香羊”之称的羊中精品,肉质好、脂肪低、好饲养。在发展两个主导养殖品种的同时,发展其下属附带产业,即兔粪种蘑菇,羊粪种玉米,兔的内脏养刺猬,将养殖业与种植业结为一体,同时把羊粪和兔粪引进沼气池中,产生的沼气不仅可以做饭,还要以取暖照明,达到了“低成本、高效益、无污染”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刘小燕表示,自己明年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达到羊子存栏1500只,獭兔5000只,刺猬100只的规模,同时再建设一个蘑菇种植大棚。力争在二三年内还清欠款的同时,带动周边群众共同富裕。

    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刘小燕坚定地说,再苦再累我都会坚持走下去,我相信风雨过后一定会有彩虹!

    杜爱莲:陕北兔司令

    杜爱莲是锦界镇河湾村的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凭借自己灵活的经济头脑,在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敢想、敢干、敢拼,并走出一条适宜农村致富的新路子獭兔养殖。她凭养兔富裕的同时,积极将养殖经验传播到四邻八乡,带动了一个又一个农村妇女……

    杜爱莲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83年高中毕业的她与河湾村农民付改民结婚。杜爱莲特别爱学习,期望通过学习找到脱贫致富的金钥匙。婚后第三年,她就积极支持丈夫去山东一个无线电学校去学习,学成归来的丈夫自己开办了一个无线电修理门市,之后又教过书,近几年又在煤矿上当电工。杜爱莲一边拉扯着儿女依然坚持学习,学书本学技能,到处寻求致富门路,一有空就关注中央七套的致富节目,看报听广播,寻找“短、平、快”的致富好项目。各类证书就考回一大堆。她先后取得了女农民技术员资格证书、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大专函授证书、陕西省农产品经纪人资格证书。

    学习就为实践应用,不能当成“猴子搬苞米搬一个丢一个”。杜爱莲说,每学到一点知识后,她就带头大胆去实践。学习地膜玉米的种植知识后,她就想,河湾村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是地膜玉米种植的理想之地。说干就干,她将自家的田地按照科普种植书上介绍的方法进行了修整,又向邻居家借款买回了当时村里人还不熟知的地膜,在邻里们好奇的关注下种上了地膜玉米。这一年,她种的玉米,产量比原来靠天种植的玉米翻了近一番。村民王玉琴说:“那时候爱莲种地膜玉米,谁会相信会比传统种法增收那么多,现在全村都种上了地膜玉米,多亏了她的示范啊。”之后,杜爱莲又参照致富经书,利用当地的有利条件搞起了地膜洋芋、地膜西瓜等,在她的示范带动下,全村人都开始尝试着科学种田,提高了河湾村农民种地的科技含量。

    1999年,杜爱莲积极响应县上实施退耕还林的政策,开始种草养畜,从辽宁引进了白绒山羊和瘦肉型种猪,搞起了畜牧养殖,当年她家养羊60多只,瘦肉型猪20多头,收入2万多元。村里的群众也纷纷卖了老品种绵羊,换成白绒山羊,全组40户有30户养起了瘦肉型猪。2002年,她还充分利用充足的饲草资源,又养了22只站绵羊,仅此一项收入7000多元。2005年,杜爱莲先后参观了靖边宏懋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山东的养兔产业,决定搞养兔,随后,她又进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进行了实地培训学习。2006年,在基本掌握了獭兔的养殖技术和经验后,杜爱莲准备建场。在煤矿工作的丈夫害怕养兔有风险,更担心妻子太累,极力反对杜爱莲办养兔场。可倔强的杜爱莲看准了事情是不会半途而废的,硬着头皮东挪西借投资8万元建起了8间兔舍,200多组新式兔笼以及饲料加工设备,10月份,她从山东购回48只种兔,第二年兔子就繁殖到2000多只,出售种兔200余只,商品兔100多只,年底收入3万余元。2008年,杜爱莲注册成立了“锦莲兔业公司”,成为县上的龙头产业。2009年,杜爱莲又先后投入200多万元修建了标准化兔舍50多间、饲料加工车间5间、办公室6间、工人宿舍6间,安装了自来水、太阳能、暖气等,并上了年加工兔肉500吨的生产线,包括屠宰、分割、包装、冷冻、冷藏以及化验、消毒、检疫及其科研设施,年产值达100万元。同时注册了“蛇盘兔”商标。目前60吨的速冻、保鲜冷库以及屠宰、包装车间已经建成投产。

    近年来,杜爱莲采取“公司+农户”的管理模式,按照基地养殖种兔向农户发放种兔为农户提供技术、防疫服务从农户回收成品兔公司加工、销售的操作服务流程,统一供种、统一供料、统一疾病防治、统一管理、统一指导、统一回收加工等,为农户提供良种、饲料、技术、信息等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服务,组织兔产业系列产品的销售,带领农民走向市场、脱贫致富,促进兔产业化的发展。目前,已带动周边50多户农家发展养兔产业,近80多户进行零散式养殖。2001年,锦界镇实施“双万工程”(杜爱莲养殖基地发展兔子10000只,农户养殖10000只),仅在锦界镇发展养兔户93户。

    杜爱莲成功了,最终倔强的她赢得了爱人的理解和支持,心疼她的爱人今春辞掉煤矿上那份诱人丰厚待遇的工作,回家和爱莲并肩创业。各级政府和妇联组织也给她诸多殊荣。2005年,被推选为榆林市第一届妇女代表,2006年、2007年先后又被省、市、县妇联评为“双学双比”女能手、“绿色家园暨五好文明家庭户”,2008年,被县委评为“党员十大致富带头人”,被省妇联评为陕西省第三届科技致富女状元、命名为 “陕北兔司令”,被全国“双学双比”协调领导小组评为“双学双比”女能手。

编辑:王旭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