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走进府谷县府谷镇河滨西路盐沟中段,常常看到一个身材瘦小提着饭盒的老太太。二十多年来,她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恒心和毅力,悉心照顾患精神分裂症而生活不能自理的媳妇,为媳妇撑起一片爱的晴空,这位老人名叫郭三女。
一个女人撑起一片天地
郭三女17岁那年嫁给了丈夫,上世纪50年代的生活是十分艰辛的,一年辛勤耕作下来,远远不够次年的口粮,可那时夫妻两还要拉扯三个孩子。儿子高培荣上初一的那年,家里揭不开锅,丈夫便对妻子说要去县城买高粱面,这一走就是几十年,至此之后便杳无音讯,再也没有回过家。当时三个孩子都小,不懂得精神上安慰母亲,体力上的帮助又是少之又少,家里所有的重担都压在了郭三女一人身上。
郭三女的一生没有品尝幸福的滋味,有的只是起早摸黑,忙里忙外;没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多少个春秋只是缝了补,补了再缝。丈夫出走后次年夏天,郭三女带着儿子去孤山亲戚家借粮,几经周折好不容易借到一斗(大约三十斤)玉米回到家时,眼前的景象让娘两傻了眼。几代人曾经居住过的老窑洞由于下雨居然倒了,无食无居的现实就像一个晴天霹雳,对于贫困交加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郭三女再也控制不住了,躺在院子里放声大哭起来,生产队得知消息后,借给她们一头驴,一辆平板车,母子四人就这样将塌下来的余土一车一车倒掉,在乡亲邻居的帮助下用石头在半截窑洞上垒起了门面,谢天谢地总算有个遮风避雨的家了。
一个婆婆扛起一个家庭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转眼儿子高培荣26岁了,那年他结识了父母双亡的保中在校生刘彩娥,两人在交往中互相产生了好感。后来刘彩娥毕业回到老家,两人失去了联系。后来,高培荣从同学那里听说刘彩娥由于和哥嫂居住常常心情不顺意,加之自己不善于调节,就患上了精神病。高培荣去探望了她,也许是命运的安排,这一去两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喜结连理。
对于爱情和幸福,高培荣要求的不多,虽然妻子不能和正常人那样交流,但她毕竟是高家的传后人,没有她的存在,就不会有两个儿子。高培荣因为有个善良朴实的母亲,和两个壮实的儿子感到幸福。因为妻子刘彩娥生活不能自理,无法正常交流沟通,郭三女需要天天把饭端到媳妇面前,一勺一勺的给她喂食,大多数时候,等媳妇吃完了饭,饭都凉了,她自己泡点热水就凑合着吃了。二十多年来,郭三女给媳妇喂吃喂喝、端屎端尿,从无一句半句怨言……
婆婆郭三女正在照顾儿媳
因生活所迫,郭三女的儿子常年需要在外打工维持家庭生计,每天很晚才能回家,早上天不亮就走了,家里一切事务由郭三女担当,这让做儿子的高培荣内心十分愧疚,认为自己没有尽到一个儿子与丈夫应尽的义务与责任。邻居房东经常说,“在现在的老年人中,像这样的婆婆太少了!尤其是在这种经济比较困难的家庭中,能对患病媳妇这样无微不至地关怀,毫无怨言的真是少之又少,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三十年婆婆三十年妈
婆婆一直把媳妇当做自己的亲生女儿对待,有时甚至比自己亲生的照顾还要用心思。饱受病痛折磨的刘彩娥常常情绪十分不稳定,稍有不顺心就会乱喊乱叫摔东西。刚从医院出来时,她不爱吃面食,总想着吃米饭,郭三女就每天换着花样给她做,做不好的就去饭店买,但是儿媳一会儿一个样,突然间闹情绪又不愿意吃了,为了让儿媳养好身体,她只好每次多做多买几样,让彩娥挑喜欢的吃,其中的良苦用心又有谁能懂得?在婆婆亲生母亲般的的悉心照料下,如今的儿媳已经可以基本自理,气色也一天天好起来,逐渐恢复了正常。二十多年如一日,中间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心酸、苦闷,有多少无奈、苦痛,只有郭三女自己知道。然而,她老人家却无怨无悔,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博大、无私的母爱。对于未来,郭三女不敢有太多奢望,她最大的希望就是儿媳能够真正好起来,儿子能够活得轻松一点。“既然已经是现实了,我们就得接受,就得继续过日子。”可她也很清楚,自己的健康每况愈下,已经越来越吃力了,“如果我倒下了,他们怎么办呢?”说着说着,这位坚强的母亲眼角泛起一丝泪光。
母爱是最无私的,为了孩子的成长,犹如一头躬耕乡田的老牛,从年轻力壮到岁月染白双鬓。郭三女像千千万万的母亲一样,无怨无悔地付出着、透支着、流尽了汗水,淘尽了青春,用自己的心血照顾着胜似亲生闺女的儿媳,皱纹布满了曾经年轻的脸庞,重担压弯了曾经挺拔的腰杆。孩子们一个个长大了,成家立业了,妈妈也老了,但在妈妈的心中他们永远是需要关爱的孩子,这就是母爱,平凡而伟大。
悲惨的身世、病痛的折磨,对于刘彩娥来说是不幸的,然而在难以相处的婆媳关系中,她却是幸运的,幸运的是她有一位胜似亲妈的婆婆日夜悉心照顾着她;对郭三女而言丈夫的离弃、生活的压力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运的,幸运的是全家人在她的照顾下日子一天天变好,生活的希望之火又重新燃烧了起来。郭三女是一位极其普通的妇女、母亲和婆婆,在她的一生经历中,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最真的婆媳情,诠释着人间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