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那年,辛娟华初中毕业,因为家里穷、兄弟姐妹多,自己又是家里的老大,所以缀学了。爸爸是村里的村支书,村里的小学(马家畔小学)条件很差,很难请到教师,所以就让辛娟华在村里临时教书。马家畔小学是辛娟华的母校,虽然她深知学校的条件很差,但出于对老师这个高尚职业的向往,她还是怀着激动的心情站上了讲台,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
克服困难,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教室是破烂的窑洞,没有门,桌子凳子都是旧木板钉的,有的是学生自己从家里带的,三个、四个小孩趴一张桌子,这对于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是无法想象的。可是当辛娟华第一次面对学生们起立喊“老师好”时,她感到无比喜悦,同时一份责任也落到了肩上。
教了两周,辛娟华就感到压力来了,孩子们的基础远比想象的差,而她自己也没有经验,一时有点灰心,这时爸爸给了她很大的精神支持。爸爸坚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他建议辛娟华每天放学后给孩子们补两个小时的课,慢慢就会改善。开始的时候,学生们对这位新老师还不熟悉,很多问题不敢提问,辛娟华看出了学生的担心,主动询问,耐心的解答,慢慢拉近彼此的距离。熟络了以后,学生们甚至会跑到她家里去请教问题。她说:“学生们有时像我的姐妹,有时像我的孩子,看着他们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样。”经过共同的努力,辛娟华教的三年级在全镇通考时拿了第二名,学校给她颁发了优秀教师奖。她的工作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认可,她觉得自己是一名合格的乡村教师了。但她想,作为一名乡村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浇灌山里孩子们的心灵之花,让他们快乐成长。
丰富活动,做播种快乐的园丁
2004年,马家畔小学停办了,辛娟华被调到该乡王家河小学,在这里担任一年级班主任,这是她第一次只身一人出远门。她说,“白天学生多、工作忙,感觉不到孤独,到了晚上,一个人睡在窑洞里就很想家,经常是哭着哭着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睡着了。”但每次看到学生们认真学习的样子,她都不后悔成为一名乡村教师。每天学生放学后,她早早备好课、批改完作业就去家访。她几乎每周都去每个学生家里家访一次,这样既能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又能及时了解他们在家的表现,还能说服家长多关心孩子的成长。有几次,学生家长对她说“能遇到你这么负责的老师真是幸运。我孩子比以前爱学习了,非常感谢你。虽然在山村,但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她觉得非常欣慰。
山里的孩子没有课余生活,放学回家除了写作业,就帮父母干活。辛娟华每隔一月都会带学生们一起去野炊。她让学生们提前准备野炊时要表演的节目,野炊时还安排了猜谜语、背唐诗、讲笑话、脑筋急转弯等环节,还教学生们唱歌、跳舞等。玩痛快了,大家一起拾柴做饭,一起分享食物,欢声笑语响彻山坡。
为了给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每到寒暑假,辛娟华积极参加教师培训,还进修了中专课程,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每当接触到新鲜有趣的事物,她还会用手机拍下来,带回去给学生们看。每到开学,辛娟华变成了焦点,孩子们们围着她,听她讲外面的世界多精彩。
坚守大山,青春献给乡村教育
2009年,辛娟华到了黄河岸边的舍峪里小学担任学前班教学任务。第一天上课时,她就发现孩子们衣服很脏,脸、手好像很久没有洗过。后来与孩子们交流她才知道,这里冬天用水很紧张。班里有个学生告诉她:“我们一家人洗脸用一盆水,有时候妈妈就说小孩子不用洗脸,干净着呢,妈妈还把洗过碗的水存起来下次再洗,衣服就更少洗了。”听完这些话,辛娟华沉默了。之后,在学校她尽量不洗衣服,脏衣服等礼拜天拿回家里洗。自己的洗脸水,要先给班上的每个孩子都洗完,自己才洗。因为班里的孩子太小,所以她还要负责教室的卫生。有的老师都说:“小辛,你一个大姑娘都变成老妈子了。”辛娟华笑着说:“我是义务家长。”
13年来,辛娟华坚守着大山,把青春献给了乡村教育。她徒步几千公里,走访了无数个家庭,让孩子们的成长更加快乐,使许多辍学的孩子重返了校园。虽然乡村生活异常孤单、乏味,但每当看到孩子们脸上干净、可爱的笑容,她的目标更加坚定:“只要孩子们需要,我一定尽我所能,继续在山里教学。”(根据辛娟华供稿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