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榆林妇女网! 2025年09月26日 星期五
当前页面为预览状态,未审核文章将不会在前台展示
首页 / 巾帼风采 / 正文

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在佳县,提起女村支书贺艳玲,许多人都竖起大拇指夸赞她。她曾是上高寨乡柳树峁村的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在党的富民政策的引导下,通过多年的努力拼搏,现在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手工艺能手、养殖大户、办厂能人

发布时间:2013-05-09 17:06 来源:榆林市妇联 浏览次数:1382
【字体: 打印

在佳县,提起女村支书贺艳玲,许多人都竖起大拇指夸赞她。她曾是上高寨乡柳树峁村的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在党的富民政策的引导下,通过多年的努力拼搏,现在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手工艺能手、养殖大户、办厂能人、贴心村支书,也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1999年,24岁的贺艳玲被陕西省妇联评为“双学双比先进工作者”;2002年被推选为县、乡人大代表;2004年当选为市人大代表;2009年被当选为市第三届人大代表;2011年又被推选为柳树峁村的党支部书记;2011年11月16日被市妇联选为第二届执委。

一、勤学技术,赢来国际投资

初中毕业回乡劳动的贺艳玲,因为年轻,并不安于简单重复的农村劳动,脑筋灵活的她在毕业后第二年便开始学习织毯技术。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贺艳玲在当地算是取得了一流的织毯技术。不久,她就开始自办地毯加工厂,先后对200多人传授了技术,很快带动了当地100多户家庭也自办起小加工厂,每户年收入均能达到4000多元。那时的贺艳玲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得到群众的喜爱和好评。

1999年,她的“地毯厂”得到了佳县妇联及“国际计划”项目办的特别关注。她也自愿参加项目志愿者,同时群众积极推选她担任村妇女主任,在担任志愿者期间,她积极的向县妇联和“国际计划”项目办传递信息,反馈意见,经过她不厌其烦、耐心、细致的沟通与服务,得到了妇联及“国际计划”办对她工作的信任与认可,决定在佳县四个乡镇56个村开展了扶贫项目。项目实施后,贺艳玲信心更大、干劲更足,为了拓展手工业制品的促销渠道,她在上高寨乡成功地举办了地毯展销会,并参加了杨凌的“农高会”,通过她创新的促销举动,使佳县的地毯、剪纸产品得到了大力宣传与推广,仅在“农高会”上订出去佳县剪纸600余本,地毯40余对,大大提高了陕北的工艺知名度。通过她的多方奔走及寻找发展机遇,成功吸引了内蒙、山西等地客户奔赴村上来订货。几年下来,她为村里争取到国际国内项目资金累计共300多万元。大家称她为村民的贴心人,乐于奉献不求回报的好媳妇。

二、创办公司,带动村民致富

为了寻求更大的致富途径,她改变观念,带头外出打工寻找商机,经过考察,在榆林开办“旭日升酒店”,在她的带动下和介绍下,村里不少人开始到榆林打工。她一边为乡亲们联系打工的场所,一边联系住所,还为外出打工者的孩子们联系学校,积极为群众们排忧解难。

2008年,贺艳玲在上高寨顺义峁村办起了“顺义旭日养殖专业合作社”,不仅帮助那些未就业的村民以及下岗职工寻找就业门路,而且也解决了周边地区猪源和肉源的问题。同年在佳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工业园区大胆的办起了“辉煌工贸晒盐有限公司”。这些年来,通过她东奔西跑花精力,省吃俭用花经费,为群众解决了各类困难达100多件,为家乡道路和庙宇的修建捐款达32000多元。在她的努力帮助下,村上不少群众已经走上了创业就业的道路,有的走上了致富之路,村民的生活面貌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三、关注民生,拓展小康门路

常言道,“一花独放非胜景,万紫千红春满园。”取得成功后的贺艳玲并没有满足现状,她说:“一人富不叫富,带动全村富才叫富”。

2011年,在第七届村委会换届中,贺艳玲得到了群众积极拥护,被成功推选为全市最年轻的女村支书。她上任伊始,就决心改变家乡的落后和贫困面貌。人常说:要想富,先修路。她首先积极争取资金115万元,对村上的主要路段进行了水泥硬化;争取资金20多万元,实施了人畜饮水工程,建起了人畜饮水站,彻底解决了几十年原始的靠牲畜驮水吃的问题;同时又为村民争取到了重点移民村项目25万元,使村民们住上了安全宽敞明亮的房子。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现在的柳树峁村村情稳定、群众安居乐业、村民一心一意发展经济的新风尚正在形成。

如今三十七岁的贺艳玲,正在继续努力奋进的路上。谈到今后的打算,她信心十足地说: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带领村民们进一步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做大做强生态农业……,使昔日的贫困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她正如一只致富路上的领头雁——带领着全村人民一天天、一步步地迈入美好富裕的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