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莫过于母爱。的确,母爱可以穿越时空,母爱可以创造奇迹。在无锡市的广益街道,就有这样一位坚强的母亲,41年如一日,细心照料因先天性脑发育不全而终身残疾的儿子。
“不管病能否治好,都要让他好好活着”
41年前,1969年12月,和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无锡市广益街道丁村谢巷的王曼丽在儿子东胜出生时也充满了希望,憧憬着未来。然而初为人母的王曼丽不知道,不幸已悄然降临.
小东胜6个月时,抱在手里两脚软得像面条,脖子软软的根本不能抬头,而健康的孩子6个月已经能爬会站了。她急忙把孩子送到医院检查,医生说是“软骨病”需要补钙。虽然王曼丽天天给孩子炖排骨汤、补钙片,却没有任何效果。看着同龄的孩子咿呀学语,嬉笑玩闹,而小东胜却什么也不会,王曼丽心急如焚。她和丈夫抱着孩子走上了求医之路。无锡县医院、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苏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只要听说哪里有希望医治,他们就赶到哪里。
“先天性脑发育不全,这孩子恐怕要终身残疾了。”每个医院的医生都拿出了诊断结果。医生的话击碎了夫妇俩残存的希望,可是他们还是不愿相信这个残酷的事实,江湖郎中、民间秘方都是他们的希望。有一次,一位亲戚说西漳有个郎中用针灸治愈过东胜这种病,他们立即抱着孩子赶去。一排排钢针扎进东胜的身体就像扎进王曼丽的心里一样难受!听着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她心如刀绞,泪如雨下,“孩子,你别怪妈妈,只要你能站起来,妈妈的双脚给你接上都成啊”。
然而,针灸非但没让东胜的病情好转,反而比从前更糟。这时,也有熟识的亲友劝过他们夫妻俩放弃,但王曼丽却坚定地说:儿是娘的心头肉,不管孩子的病能否治好,都要让他好好活着。为了这一句朴实的承诺,王曼丽经历了整整41年照料病儿的漫漫历程。
儿子卧床41年,没得过一次褥疮
东胜小时候,由于家人都要上班,王曼丽把孩子送到了村里的托儿所,她给孩子做了一张小木床,缝了十几床小被褥、小凉席,上百片尿布。傍晚一下班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托儿所接回孩子,带回一大袋脏被褥、湿尿布,帮儿子上下擦洗身体,换上干净的衣服、被褥和尿布。
不管是汗流浃背的夏夜,还是寒风凛冽的冬夜,邻居们经常在夜晚听到井边的打水声、洗衣声,大家知道,那一定是王曼丽在为儿子洗脏被褥、湿尿布。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东胜在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慢慢长大,而王曼丽却因为长年累月的操劳,看上去比同龄人苍老很多。但她却为自己的付出感到欣慰。东胜瘫痪在床41年,没有得过一次褥疮,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每月理一次发,每周剃一次胡须,每天接大便,每四个小时接小便,儿子的饮食起居成了她生活的节奏。“其实就是花些人工。”说起这41年的生活,王曼丽反倒有些淡然,她说她更感谢社会和邻居们的关爱和帮助,据了解,社居委破例为东胜办了每月1000元的补助,给这个孱弱的家庭解了后顾之忧.
不平凡的母爱唱响人间真情歌
如今,东胜41岁了,在母亲的精心照顾下身体的机能有所提高,除了四肢已能做一些简单的活动,嘴巴能做一些模糊简单的表达,大脑也有了一定的意识。他还会对熟悉的人微笑,会用独特的方式跟妈妈交流。比如:要小便了他会发出“嘘”的声音,要大便时他会发出“嗯”的声音。在常人看来这连两岁幼儿都能做到的事,王曼丽却花了整整41年。
一次,王曼丽生病了,她对东胜说:儿子,乖一点,今天妈妈没有力气,想睡一会。结果,整个下午,东胜没有发出一点声音,但却直憋得满脸通红,浑身是汗。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回报着母亲的恩情。那个下午啊,用王曼丽的话来说,是41年来睡得最踏实的一个午觉了。
41载,当其他母亲在精心栽培自己的孩子时,王曼丽这位母亲却在精心照料着瘫痪在床的东胜,演绎了一曲高尚动人的母爱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