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李燕萍)榆林市榆阳区法院郭家伙场法庭是我省唯一设在农村的女子法庭。两年来,该法庭共受理各类案件337件,审结337件,结案率100%,其中调解298件,调解率为88.4%,无一上访、申诉案件,没有一起群体上访、缠诉案件。
3月17日,记者在榆林市榆阳区采访,提起郭家伙场女子法庭,当地的老百姓赞不绝口,“女子法庭真不简单,别看办案的是几个婆姨,能耐可大着呢,告状的人有时候很难缠,但这些女子法官却硬生生地把各种矛盾予以化解。”
2005年的秋天,一起房屋纠纷引来了某村100多村民集体告状,当他们看到法庭里只有几个女人在办案时,便以怀疑的口吻说,“我们这么复杂的案子,几个婆姨,能办好吗?”几位女法官并没有因为“人多势重”而退缩,在庭长任玉莲的带领下,认真地分析案情,耐心地做双方当事人的工作,讲清利害关系,最终说服了双方当事人,原告撤诉了案件。郭家伙场法庭现有法官4人,1名书记员,平均年龄只有30岁,别看她们年纪轻轻,当事人却常常被她们的耐心、诚心、执着所感动而服判息诉。某村一张姓男子,借别人的钱买摩托车,过后不还,原告将该张告上法庭,该张仗着自己身材高大,并没把几位女法官放在眼里,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几位女法官穷追不舍,轮番做他的思想工作,最终使他不得不履行了法律义务,归还了原告的钱款。
郭家伙场法庭辖区面积2996平方公里,人口13万,人口分散,交通不便,工作条件十分艰苦,当地群众法律意识淡薄,经常为几十元钱、为“一口气”打官司。女子法庭的法官们为方便群众,节省诉讼成本,她们发扬“马锡五审判方式”,采取当即开庭,就地办案,巡回审理。遇到农忙季节,就组成“农忙巡回审判小组”,将审判庭设在村头、炕头、田间地头。针对农村离婚、赔偿、债务、相邻纠纷案件多的特点,她们发挥女性特有的优势,加大调解力度,做到先调后判,多调少判,能调不判,力争使双方当事人心平气和地解决纠纷。为了化解大量潜在的纠纷,防止矛盾升级和扩大,女子法庭还在辖区内建立起审调联动机制,建立健全民调网络,目前辖区共有民调组织9个,民调员148名,并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每年开展3-4次的法律知识讲座和调解技巧培训。
作为常年在基层工作的女法官,所面临的困难是男法官不曾有的。郭家伙场法庭的女法官们都有丈夫孩子,她们既是办案的能手,又是家里“顶梁柱”,多少次为了办案,她们不能按时下班,孩子们只得煮方便面吃,有多少个夜晚,为了办案,只好电话安慰孩子,“不要怕,妈妈一会就回家”。陕北的春秋季节风沙特别的大,每次下乡归来女人们都成了“兵马俑”,夏天塞外紫外线辐射强烈,她们个个晒成了非洲人,但是女子法庭的法官们依然无怨无悔地铸造着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
两年来,女子法庭用她们的辛苦换来了群众的信任,当事人的理解,该院先后被榆林市中院授予“人民满意的好法庭”,被省高院评为“全省五好人民法庭”。不久前,该法庭又获得了全国妇联授予的“巾帼文明岗”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