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想想,认识剪纸已有12个年头,这12年来,身边总是萦绕着精美的剪纸作品,眼前总是浮现着神奇的剪纸艺术,心中总是充满着博大的剪纸情怀。
初识剪纸是在2005年。那时我刚调到妇联,每天除了完成妇联的日常工作,就是剪纸,就是把妇女们剪出来的五花八门的红花花贴在专用的本本上。很清楚地记得工作闲暇之余贴剪纸的情景:用毛笔蘸着粘稠的浆糊,一点一点刷在红花花背面,最后用双手小心翼翼地将红花花贴在封皮是用花纹布做成的红本本上。如果遇到线条特别精细的花花,比如猫、狗等生肖属相,就必须动用牙签这类精细物蘸浆糊了。就这样,为了满足领导的喜好,为了传承佳县的剪纸艺术,我天天贴剪纸,天天赏花花,不知不觉中对剪纸有了初步的认识,觉得妇女们很了不起,能用一双巧手,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勾出美丽的图案,剪出多彩的生活,绘成传奇的故事。
再识剪纸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之年。那年,奥林匹克吉祥物一发布,“福娃”之风就吹遍了中国的每一寸热土,全国上下顿时掀起了“福娃”的热潮,也掀起了佳县妇女创作“福娃”剪纸的热情。妇女们把“奥运福娃”变成了剪纸,把奥运项目融入了剪纸,把爱国热情渗进了剪纸。栩栩如生的奥运福娃,活灵活现的奥运项目,精美别致的奥运剪纸,构成了一本本让世人瞩目,让国人赞叹,让佳县人引以为豪的精美作品。那时装“福娃”剪纸轻松多了,再也不用蘸着浆糊浪费时间了,专门制作好的剪纸礼盒,只要一剥一贴一压就完成了。尽管如此简单,但我还是很认真地去剥,很用心地去贴,很专心地去压,唯恐一不小心把国人的热情,把妇女的心血,把剪纸的精粹丢失。
又识剪纸是在今年剪纸艺人张锦芳家里。应朋友相约,一起去张锦芳家里设计剪纸图案,一进家门,我们便惊呆了,家里摆的满满的全是剪纸图案,小到巴掌大,大到十几米长,好多作品都还没有开剪,还是用笔勾勒出来的原图。更令我们震撼的是白云山的庙,赤牛坬的牛,香炉寺的亭,东方红的人,黄河岸边的枣……都出现在了剪纸图案中,每一幅都让人有一种如临其境、如置其中的感觉。张锦芳一边用笔画着图案,一边给我们讲着每一个花朵,每一只动物,每一个吉祥物在剪纸中代表的不同寓意,她告诉我们“花鸟不可以乱搭,草木不可以乱画”。原来一直以为只有精湛的剪功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剪纸艺人,没想到还需要扎实的美术功底和丰富的文化知识才能真正体现出剪纸的灵魂,才能彰显出剪纸的精髓!
熟识剪纸是在佳县剪纸艺人,陕北剪纸大师,中华巧女郭佩珍的剪纸作品中。每年我们县妇联都要组织形式不同的剪纸比赛,举办规模不等的剪纸展览,而郭佩珍的作品每次都是我们的压轴作品,都是剪纸妇女们交流学习的样品。12年来,每次看郭佩珍的作品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总会被斗大字不识一个的郭大师饱满的创作激情,坚韧的创作意志,顽强的创作精神所鼓舞。记得郭大师最大的剪纸作品是长14米,宽1米的《忆佳州》,这幅作品今年在欧洲议会中心展览后被郭大师捐赠给了石家庄美术馆。最小的剪纸有指甲盖大小,是随手可剪的各种花草动物,真是大的令人震撼,小的让人惊叹啊!印象最深的是郭大师的那幅《童年的回忆》,尽管见过那幅作品很多次了,但每次听完郭大师介绍作品后,我都会被其中淳朴的人物形象,感人的故事情节,和当时的农村生活状况感动好几天。人常说,能把爱好做成事业的人是最了不起,是最成功的,我觉得郭大师就是这样的人。她从8岁就开始学剪纸,从没念过书,从未拜过师,连同出门的机会都少之又少,而她却凭着一份对剪纸的执着爱好,整整坚守了剪纸艺术80年,创作出剪纸作品2万多幅。现在,85岁的郭大师仍在家中不停地创作新作品,不停地给世人创作宝贵财富,她的这种精神和力量永远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榜样和成长的动力。
十二年的剪纸之缘,让我渐渐明白:剪纸作品不仅仅是一幅幅可供观赏的传奇佳作,更是创作者热爱生活的真实写照和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代表着一个历史时期,传承着一段人间佳话,它完全可以和剧作媲美,和巨著比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