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不退志 离岗不离党
——孙桂英夫妇自筹资金圆植绿梦
在府谷这片热土上有这样一对夫妻,他们双双是国家公职人员,在退休后的日子里,他们依然坚持自己的梦想,志愿回老家植树造林,践行党中央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公益事业,为社会奉献余热,实现自己的价值。
返乡造林 说干就干
2013年孙桂英和张永胜退休后,放弃了城里的优越生活,志愿回老家哈镇全家梁村植树造林,他们倡导老年人要留下“绿色遗产”。在实施过程中,他们发现多年来当地植树造林成林效果不理想,群众有意见,如何能充分调动当地农民植树的积极性,参与到植树造林中,这是她们夫妻俩最先考虑的事情。
正值当时,党中央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管理体制创新精神,夫妻俩经过聘请专家实地调查论证,得出了适合造林的具体方案,于是两人便挨家挨户给村民做思想工作,让他们能一起加入到其中,实现“造林成本低,成活率高,成林有保证”这一目标。说干就干,他们当年注册成立了“府谷县中老年植绿促进会”,植绿促进协会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行“由行业协会组织引导,实行会员自己栽植、自己管护、自己所有,争取政府以奖代补,监督管理”的模式。
如火如荼 规模发展
近几年,植绿促进协会在孙桂英夫妇的带领下,有声有色的开展了各项工作:植绿促进会对植树、护树有认识,有栽植管护能力,又没有其他增收致富途径的农民(首先是贫困农民)先发展为会员,然后与其签订合同,管控十年(十年后争取国家生态补偿费);协会根据不同树种协商确定奖励标准,栽植、管护标准,检验规则,奖罚措施,违约责任等;协会把栽植费与管护费分开,年年检验兑现,不达标就追回原来兑现的所有资金,以体现违约成本高,迫使其加强管护;检验结果张榜公布,公开透明,接受公众监督,发现作弊,严肃处理。
当时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夫妻俩自己筹资垫付,并以一人十年的退休金60万元抵押(另一人的退休金生活),与部分会员签订合同,在哈镇阴尔崖等三行政村栽植了150亩做试点,待成功后以点带面。由于做法对头,试点工程很快栽植完成,并经过近三年的运作收效很好,小树郁郁葱葱,成活率都在97%以上。协会按合同要求如数支付了以奖代补(工本、劳务费)后,受到广大人民群众一致拥护。按照农民的话说:“自己给自己植树还给奖钱,真是天上掉馅饼。”这样的好事也带动临近乡镇村民纷纷申请加入植绿促进会,参与植树。
收获希望 造福乡里
2015年春季,协会依旧按照此管理模式,争取社会资金植树,府谷中学和府谷县第三中学师生集资栽植了“教育林”,收效良好。尽管该年严重旱情,但仍有部分会员自发投资植树,期盼能得到“以奖代补”,增收致富。2016年春季,府谷中学师生同样集资栽植了“教育林”,县妇联出资栽植了“府谷巾帼林”,还有部分会员自发投资植树,凸显了此种管理体制、机制的优越性。由于促进会的创新试点工作传递了正能量,会长张永胜被被府谷县委科技协会确定为科普带头人,孙桂英和张永胜被中共榆林市委组织部、老干局授予“五好老干部”称号;中老年植緑促进会被中共榆林市委组织部、老干局命名为“榆林市老干部发挥作用示范基地”, 省、市、县电视台、网站,报纸争相宣传报道。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如火如荼开展植绿促进协会各项工作的同时,孙桂英夫妇看到村里部分村民生产、生活有困难,自己出资2万元,争取县慈善协会资金2万元,为村里办起了“慈善互助会”,这里的资金村民有借有还,不收利息,缓解了困难户融资难问题。为活跃村里文化生活,她们又争取县慈善协会资金3万元购置了音响乐器,为村里办起了“慈善志愿者义演团”,孙桂英自当团长,还亲自登台为村民演出,同年还为村里办起了“慈善书屋”,宣传科学知识。
退休不退志,离岗不离党。孙桂英一家急公好义,勇于担当,利用自己多年党政工作的经验,为村里群众办好事,为党分忧,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高尚人生。她们常说:“退休了领着退休金,生活无忧,就应该抓紧时间为党和人民多做事,贡献力量,造福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