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榆林妇女网! 2025年09月27日 星期六
当前页面为预览状态,未审核文章将不会在前台展示
首页 / 基层动态 / 正文

用爱照亮孩子前行的道路 ——记最美“爱心妈妈” 高艳珍

有人说,留守儿童是中国当代社会最大的痛,她们享受不到完整的父母亲情,缺少爱与温暖。在孤独寂寞中长大的花朵,他们的成长注定崎岖坎坷。在绥德县郊区的半山腰,有这样一所小学,二百多学生全部是来自周边县区的留守

发布时间:2016-06-29 09:08 来源:榆林市妇联 浏览次数:332
【字体: 打印

有人说,留守儿童是中国当代社会最大的痛,她们享受不到完整的父母亲情,缺少爱与温暖。在孤独寂寞中长大的花朵,他们的成长注定崎岖坎坷。

在绥德县郊区的半山腰,有这样一所小学,二百多学生全部是来自周边县区的留守儿童。而这里的老师还有着一份特殊的责任,一个有别于其他学校教师的身份——妈妈。世界上最无私的爱是母爱,最伟大的爱是超越了血缘、亲情和民族的大爱。名州小学的老师们都是24小时陪着孩子们,除了上课还得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起居。被评为全县最美“爱心妈妈”高艳珍不仅是其中的一员,而且是学校的大管家。

苦难经历 坚强女性

跟随县妇联干部一行,我们来到名州小学采访了校长高艳珍老师。高老师是石家湾镇石家湾村人,2001年,年仅32岁的丈夫刘林因车祸身亡。婆婆、公公失去唯一的儿子后悲痛欲绝,卧床不起,一对年幼的儿子正读小学。当时的高艳珍既要照顾公公婆婆,又要安抚年幼的儿子,还要正常上课(当时在石家湾中心小学任教)。正是因为高艳珍的坚强,给孩子和老人带来希望,使他们从悲痛中逐渐走出来。

2007年,高艳珍再婚,对方有年迈的父亲和三个未成年的孩子。为了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高艳珍把他们当作了亲生的儿女一样照顾。如今这10多口人的大家庭充满了爱与和谐。

爱的魅力 爱的奉献

名州小学的孩子们有的来自离异家庭,有的是孤儿,有的身患残疾,特殊的孩子需要特殊的关爱。也许是高艳珍自己的经历,让她深感孩子们离开父母的伤痛,所以她更加呵护这些可怜的孩子。孩子们生病后,为他们做饭、洗衣、买药、谈心,让孩子们感受到母爱的温暖和关怀。

在高艳珍代课班级中有名留守儿童叫张娟娟,她父母离异,母亲远嫁,父亲在外务工,常年与家中无联系。孩子学习成绩很差,性格也越来越内向自卑。高艳珍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帮助张娟娟,高艳珍多次找张娟娟谈话,给她鼓励,给她信心,帮她梳理头发,整理衣物,经常给她买一些短缺的衣物和学习用品。在高艳珍的帮助下,张娟娟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今年张娟娟过生日的时候,高艳珍还给她买来生日蛋糕,和全班同学一起唱生日歌。张娟娟感动得泪眼模糊,她拉着高艳珍的手说:“我能叫你妈妈吗?这是我第一次吃生日蛋糕,感谢你,妈妈!”

“宿舍里的地图王,尿透被褥尿木床”。同学们嘲笑的这个孩子叫贺文娜,因为有尿床的毛病,宿舍的同学无人理她。高艳珍了解情况后,查阅了尿床病的书籍,并对贺文娜说:“有老师在,就有人关心你。你晚饭时吃得淡一些,尽量不要饮水。来,老师和你一起把被褥晒在太阳下。”又给贺文娜买了绒毯,以便轮流替换,遇到阴雨天就用电暖气烘干尿湿的被褥。高艳珍召集了宿舍的孩子们,给她们讲道理,让她们学会包容,学会理解,并要求她们如在夜间起床小便时,务必叫醒文娜起来小便。校园里从此看到了贺文娜活跃的身影、爽朗的笑声。

名州小学的留守儿童沐浴在爱的阳光下,在像高艳珍老师一样的“爱心妈妈”的倾情关怀中健康成长,不再孤单,脸上写满了自信与快乐。

爱的责任 爱的传递

常言道“忠孝不能两全”,作为名州小学的校长,她深知领导以身作则带来的是一班人团结协作,教师默默付出,换来的是学校的快乐和谐。她把精力全放在学校,家中年迈的公公、婆婆却照顾的很少。名州小学一个月只有两天假回去看望老人,每次老人紧紧抓住儿媳的手,热泪盈眶。每次离家归校时,二位老人恋恋不舍的眼神让高艳珍总是含泪告别。她心疼老人,更牵挂孩子!幸运的是自己的孩子理解妈妈,老人也理解儿媳。让高艳珍有更多的精力去关心、照顾名州小学的孩子们 。

高艳珍的行为感染了身边的老师。孩子们有病,她们会悉心照顾,给孩子们买药,为孩子们做饭,与孩子们真心交谈。“爱心妈妈”行动在学校内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一个个留守儿童得到“爱心妈妈”的关爱。暖暖的爱在名州小学越来越浓。“名州小学是我家,温暖快乐人人夸。师生团结如一家,老师们都是好妈妈。”这是家长们对名州小学的一致好评,也是对高艳珍带领下所有老师的真实评价。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高艳珍对教育事业不懈追求,用赤诚的爱心和真挚的情感为留守儿童撑起一方晴朗的天空,用爱照亮了留守儿童前行的道路。